2024年10月18 星期周五
· 王晨强调 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原创性贡献 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努力奋斗    · 王晨在白俄罗斯法律家联盟第十届大会开幕式上视频致辞    · 市法学会召开研究会会长工作会议    · 市法学会召开区、县(市)法学会工作会议    · “剧”说民法典杀青 让《民法典》飞入寻常百姓家    · 沈阳市法学会宪法行政法学研究会携手东北大学开展“法律诊所”活动    
  中共中国法学会党组关于十九届中央第四
  中国法学会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关于进一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法
  关于做好《民主与法制周刊》、《民主与
  中国法治国际论坛(2020)征文通知
  关于2020年中国法学会后期资助项目
  关于2019年度省法学会立项课题结项
  关于举办第十届辽宁法治论坛的通知
  第七届

关于我市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2012/11/29 11:48:19      点击次数:1769



                
   
   

《环渤海区域法治建设与社

   

会管理创新征文》论坛征文

   
   
   


关于我市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对策建议

姚天冲[①]邓雯姝[②]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4)

 

摘 要:文化张扬着城市的个性,体现着城市的气质和神韵。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硬实力”对于城市的发展就如人之两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所以发展城市文化“软实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调查以及整理,着力探讨与研究制约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前进步伐的根本困难以及制约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而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及建议,为具有沈阳特色的城市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提升之路提供探索。

关键词:软实力;文化;解决办法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在城市发展历史进程中发挥着凝聚和辐射作用。通常,城市政府都十分重视经济“硬实力”的打造,而对涵盖城市精神、城市形象、文化设施和机构、文化品牌等方面的“软实力”缺乏足够的重视,致使城市文化资源严重浪费,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乏力,文化软实力构建缺乏整体性、规划性。尽管我市的文化体制改革开展较早,但是效果欠佳,这从根本上制约着我市城市文化软实力的进一步提升。

一、城市文化软实力概述

(一)“软实力”及“城市文化”的内涵

关于“软实力”这个概念,第一次出现是20世纪90年代。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著名杂志《外交政策》上发表了《软实力》一文,这是“软实力”概念诞生的标志。国内也有许多专家学者把“软实力”这个概念和许多概念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如:政治制度“软实力”、城市“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等等。关于城市文化“软实力”,吕先声、孟建、丁元竹等学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本文围绕城市文化“软实力”,着重分析其内涵、意义和发展途径。

要理解城市文化“软实力”这个概念就必须先了解“软实力”和“城市文化”的概念。关于城市文化的内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城市文化,是指城市的主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城市文化是指城市主人在城市长期的发展中培育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共同思想、价值观念、基本信念、城市精神、行为规范等精神财富的总和。本文所讲的城市文化,是指狭义城市文化。城市文化作为城市的精神产品,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人的影响是根本的和长远的。

(二)“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一些学者对国家文化“软实力”与城市文化“软实力”进行了分析。王光明指出,城市文化“软实力”与国家文化“软实力”不能画等号,国家文化“软实力”中意识形态分量较重,而城市文化“软实力”则较为看重价值取向。就城市文化“软实力”构成而言,包括城市精神、城市形象、文化设施和机构、文化品牌等方面。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在“软实力”概念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新的概念,它涵盖了城市文化和“软实力”两个概念的内容,但并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是通过对城市文化的培育、提炼和发展,让城市具有个性和精神,居民自觉形成共有的城市气质及共性;挖掘一切可能成为实力的文化蕴含,增强城市对外界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城市的竞争力,促进城市的完全发展。

二、发展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优化城市经济结构,提高城市竞争力

一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必然要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而文化产业对于单一的经济产业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如果说城市中的经济产业是支柱架构的话,那么文化产业就是相应的软件配套设施,是一个城市的精、气、神。2008年第4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总成交额达635. 66亿元,足以证明文化的力量。二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必然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随着城市文化的提炼,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人们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城市的发展必然由工业型社会转向服务型社会,第三产业将得到充分的发展。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已占国民经济的70%左右。可见,城市文化“软实力”能促进城市经济的平衡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竞争能力。

(二)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建设宜居家园城市

吕先声认为提升“软实力”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要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就不能不重视提升文化“软实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三)有利于建设人文城市,促进人的科学发展

首先,城市文化“软实力”注重城市文化的积淀,保护城市文化遗产,为建设人文城市夯实基础。其次,人是建设城市的主体,是最活跃的因素。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必将促进人的全面科学发展。

三、城市文化软实力构建中的政府行为偏失

地方性与全球性紧密相连,一个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和是否具有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政府都逐渐加大力度挖掘城市的潜在文化资源,整合各文化要素,在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构建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必须正视,在文化软实力构建上绝大多数城市政府行为还存在偏失。

(一)缺乏整体战略规划,文化创新力度不够

文化软实力的构建与提升是城市政府政绩的最好表现,也是城市发展的最高体现。但由于传统文化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原有行为模式的影响,政府常常忽略了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构建,缺乏对城市文化进行整体、长远的战略规划,对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力度不够等问题。

1.政府城市规划偏失

城市规划是政府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护人文自然环境,维护社会公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平,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它的根本目的不仅是建设一个环境优美的“功能城市”,更在于建设一个具有文化魅力和吸引力的城市。但在城市规划中,政府往往偏重对城市物质建设的规划,忽视一些在短期内很难见到效果的东西,没能把文化纳入重点考虑的范畴,对城市文化建设缺乏一些具有长远性考虑和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

2.文化体制改革滞后

文化体制改革是城市文化得以发展的动力,是城市文化创新的基础条件,更是政府构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根本途径。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原有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严重制约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使城市文化发展缺乏生机和活力,使政府在文化创新中不能突破“瓶颈”。

3.文化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文化法律法规是保证城市文化发展的有力因素,为政府文化软实力的构建提供法律保障。但政府在制定文化法律法规时,多表现出“重限制、清促进;重惩罚、轻扶持;重治理,轻培育”的状况。加之,政府对文化立法的力度还不大,没能形成健全的、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

(二)城市文化定位缺失,文化特色魅力消退

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城市“软实力”的集中体现。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只有准确定位城市文化,政府才能合理构建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的文化品级。但在现实中,一些城市政府往往对其文化定位存在偏失,致使业已存在的文化资源在“大撤大迁”中屡遭破坏,最后导致文化魅力的消退。

1.文化资源整合不力,城市个性彰显不够

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的人们经过千百年的积淀,在特定的区域里一点一滴形成的,是城市特有的魅力源泉。但近年来,政府对文化资源的配置效率低下,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缺乏分类管理和指导,使部分政府文化资源和大量社会文化资源处于闲置和浪费状态。加上,一个城市几乎所有的部门和机构都在利用同一文化资源,追求各自的部门利益、局部利益甚至个人利益,造成了许多社会资源的浪费,这不仅不能成为城市魅力的吸引动力,反而还带来了许多社会的、生态的负面影响。

2.城市空间规划偏失,文化遗产破坏严重

城市空间规划的本质是要寻找城市建筑空间背景下的文化空间形态。因为城市空间集中反映了居民的行为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它提供给市民的不仅

是视觉上的感知,更应强调对市民的全面感受。但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下,城市空间规划面临着严峻现实:一些城市政府在建设规划中缺少科学态度和人文意识,往往采取单一依赖土地经营和房地产开发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方式,导致“圈地运动”和“造城运动”出现。而且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政府盲目追求城市的现代化,无序蔓延城市空间,使城市面貌日趋雷同,同时也使一片片有着丰富人文信息的历史街区被夷为平地,文化遗产遗迹遭到严重破坏。

(三)文化产业集群效应较弱缺乏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

文化软实力强弱在很大意义上取决于一个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程度。世界城市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文化创意产业要想迅速发展,拥有竞争优势,必须走以市场为导向、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相关产品集中生产、专业化协作配套的产业集群之路。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一些城市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的行为方式,仍带有计划色彩。

1.政府对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

这不利于降低文化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效率,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也不利于形成文化产业价值链,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使文化企业实现真正的整合和优化。

2.文化产业布局分散、规模小

产业布局总体呈现门类不全,经营单位众多、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资源极度分散等特点。每个区几乎都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产业,造成文化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政府在管理文化产业时缺少必要的经济手段,有关税收、赞助、信贷等文化经济政策还不完善,无法起到引导文化产业良性发展的作用。这最终造成城市文化产业总体规模较小,文化产业总产出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极低。

3.文化投融资渠道单一,资本市场不发达

在世界文化产业发展中,社会资本的流向是要靠政府的导向,靠软硬环境的改善,靠项目个性推介,靠外力拉动等共同作用。但我国传统的文化投融资机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框架下形成的,是一种由政府主导文化投资,融资渠道单一的机制模式,它导致国有文化企业体制僵化,与市场严重脱节,行业垄断和地区分割现象时有出现。

(四)高端创意人才匮乏,城市文化精品稀缺

一个城市的文化精品,不仅是城市文化的重要标识,更能体现出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而且城市文化精品的塑造又需要大量的高端创意人才,如果没有他们善于通过对比发现亮点的头脑,就不可能开发和培育出文化精品。但目前我国城市中的高端创意人才相当的匮乏,还不能形成一个社会群体或阶层分布于各文化产业或团体中;对创意人才的培训,还不能适应产业飞速发展的客观需要,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导致动手创新能力差;缺乏有效的人才发掘机制,在创意人才储备中,真正能脱颖而出的人很少,能够达到高端要求的有效人才就更少。这致使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文化精品稀缺,文化贸易短腿,直接影响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影响力。加之,一些城市政府过于重视经济贸易而轻视文化贸易;对世界文化市场缺乏足够的认识;忽视文化品牌的开发和塑造,使文化产品缺乏好的、行之有效的国际营销方式;而且许多城市的文化产品本身存在粗加工、包装不精、宣传不到位、不了解当地的文化需求“口味”,造成文化产品的输出道路越来越窄。即使近年来许多城市政府对文化精品的开发有所重视,但也存在着“复制”其他城市或地区优秀文化品牌的嫌疑,这种缺乏内涵和思想深度的复制品就更谈不上会有文化贸易,使城市文化产品在对外交流中面临“尴尬”的境地。

四、沈阳城市文化发展的现状检讨

(一)在事实上,我市拥有可能成为国内乃至国际最具魅力城市的巨大潜力。但是由于陈旧的思维方式,我们无法用包容开放的思维方式思考及处理问题,导致外界无法通过更加透明和直接的渠道加深对我市独特城市文化的了解。

(二)对于我市的文化品牌到底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一宫两陵”还是独具关东风情的“二人转”并未进行深入研究与明确定位,对于城市风光宣传片所能带来的巨大影响力与吸引力重视不足。

(三)很多文化单位不景气,人才外流现象严重,这从根本上影响到了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利于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四)文化体制改革不到位,相比国内其他城市,我市的文化体制改革步伐滞后,一些文化单位表面上完成了转制,其实遗留了很多人财物的问题,长远规划得不到实施,员工才华得不到施展。

(五)管理体制滞后。与传统产业相比,文化产业直至2007年底制定专项规划时,才得以全面整合和规划,管理体制长期滞后于产业发展。

(六)思想观念滞后。与传统产业相比,文化产业的产值总量较小,产业门类之间的联系、整合不多,同时由于传统产业规模大,战略意义更明显,文化产业反而多年来被忽略了。

(七)缺少文化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大量的文化产业组织形式还处于小规模、粗放型状态,集团化、集约化、规模化处在起步阶段,缺少在全省、全国、国际有影响的品牌。

(八)缺少引领文化产业大发展领军人物。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与人才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的矛盾越来越大,各类熟悉沈阳的文化创意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开发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尤其是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的复合性高级领军人物缺口大。

(九)文化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对各种人才的吸引力明显不足。

(十)文化产业中的自主创新能力较低,“沈阳创造”未成为一个专有名词。

五、提升沈阳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一)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发现特色,发展特色,是提高沈阳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不二法门。因此,借鉴吸收国内其他兄弟城市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有益经验和具体措施,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打开思路,而且能够激发我们的创新思维,努力将沈阳建成国家历史与现代文化名城。一方面,要以城市特色文化为支撑点,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和合作活动,进一步提升重大节庆活动的办节层次,展示文化名城的良好形象,并逐步形成以标志性城市文化设施为龙头、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覆盖全市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城市文化宣传片是展示城市整体形象的一面镜子。因此,笔者建议我市参照“国家形象宣传片”以及其他省市推出的城市风光宣传片等方式,由政府牵头,联合其他文化宣传以及制作单位,推出具有沈阳特色的城市文化宣传片。

(二)推进城市文化体制创新

文化体制创新是保持城市文化的生命力与活力的源泉,也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手段。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就是制定并施行科学的城市文化政策,推进城市文化体制创新。首先,要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社会各方力量对城市公益性文化建设投资或捐赠;其次,鼓励具有经营性成分的文化事业进行转制改革,走市场化的道路;再次,在管理体制方面,要创新文化管理体制,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政府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的转变,更好地繁荣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市场化文化产业。转变城市文化管理部门的职能,建立新型政企关系,激发城市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的活力,提高城市文化竞争力。

(三)挖掘城市精神及提升市民素质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并聚积起来的核心价值理念,它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更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战略资源。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培育、挖掘、宣传和发扬城市精神对于促进城市先进文化的全面发展、形成城市发展的强大文化软实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讲,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发展城市文化软实力的过程,就是提高市民综合素质的过程,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市民作为城市的主体,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态度、水平和能力,直接影响政府政策的实施效率与资源配置的成本,直接影响着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市民素质。

(四)继承和弘扬优秀的城市传统文化

城市的传统文化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础。继承和弘扬城市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充分发掘城市传统文化的优势,弘扬城市深厚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民俗文化,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自觉实现城市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和谐对接;其次,要注重城市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播,因为加强城市传统文化教育是增强市民对城市文化自信心的需要,重视城市传统文化的传播是构建城市文化品牌、塑造城市形象的需要。

(五)加强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文化软实力通过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表现出来,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城市文化基础设施是广大市民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因此,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必然要驾驭在城市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加快城市各类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才能保障市民拥有更多的可以进行文化活动和休闲娱乐活动的场所、资源。加强城市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市民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推进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六)促进城市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产业支撑。文化产业运用文化元素来聚集资金、发展经济,再用聚集来的资金、通过产业化的形式来发展文化,从而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有力地推动和发展着文化软实力。城市文化产业作为城市经济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既是城市硬实力资源,又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物质载体。当前,城市文化产业的开发、文化市场的争夺,已成为各个城市提高文化生产力水平和开展城市文化软实力竞争的重要内容和领域,文化产业对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因此,要突出文化的经济功能,着力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抓住当前我市文化消费需求快速上升的新机遇,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休闲产业、文化传媒产业等,繁荣文化市场。鼓励社会各界支持和促进文化事业发展,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兴办文化产业,实现文化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的多元化。

(七)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

吸引优秀人才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提供保证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文化竞争力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力,它竞争的不是看得见的物的指标。发展人才战略已经受到了高度重视,人才是国家、区域、城市发展的后劲保障,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有力保障。一是引进人才有利于提高城市人口的文化素质。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城市气质、精神的形成,直接影响城市价值观的形成,直接影响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实现。二是引进人才有利于促进城市科技文化的发展。引进人才实质上就是引进科学文化技术,为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就是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平台。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发展,关键在于创意和内容的发展。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文化人才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当前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更突出紧缺的是文化经营人才、产业研发人才、策划人才、管理人才等。我们不难发现,人才聚集的城市一定是“软实力”较发达的城市,极具吸引力的城市一定能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六、结  语

提升沈阳的城市文化软实力,弘扬人文沈阳新魅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具体来讲,就是要转变发展理念,强化科学决策,明确城市定位和文化发展目标,着力于关键领域,实施重点突破。作为有着2300多年建城史,380多年建都史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沈阳,完全有能力依托久远的历史传承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提升自己极富地域个性魅力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高占祥.《文化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唐代兴.《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

[3]胡景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宋莎莎.《国家软实力建构中的传媒角色》.

[5]彭伟步、焦彦晨.海外华文传媒的文化影响力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新闻界(传媒与社会),2011年第5期.

[6]一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新闻传媒改革.新闻窗(业务广角),2009年第2期.

[7]兰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媒体策略研究.新闻界(理论探索),2010年第6期.

[8]曹晓霞.新闻媒体在提升国家软实力中的作用.新闻三味(观察与思考),2008.8.

 

 

附:

作者简介

姚天冲,男,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省市两级政府法律顾问

地址: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3号巷11号东北大学229信箱

邮编:110004

联系电话:024-81885592,   13889315599

电子邮箱: ytchong@126.com

 

邓雯姝,女,东北大学文法学院研究生

地址: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3号巷11号东北大学229信箱(姚天冲转)

邮编:110004

联系电话:13704043713

电子邮箱: xiaoyueliang545@126.com

 



[①]姚天冲,男,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法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行政法、国际法。

[②]邓雯姝,女,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研究生。